首页 >> 符号检索与展示>> 检索结果

36

2020-11-18






【符号外形】

此符号类似于手作曲肘形,主体部分呈手形,拇指外伸向下微微弯曲,其余四指并拢笔直向上,手臂上有向下弯曲的勾云纹,臂端呈桃形纹。同时所举之手常是右手,左手较为少见,即使有也是以两手重叠的形式出现。                

【 承载器物 】

此符号在346件古巴蜀兵器上出现过。其中159件为铜矛,符号位于矛柄处,符号手指指向矛锋。167件为铜剑,符号位于剑身处,符号手部指向剑锋或位于剑从部,符号手部指向剑从。13件为铜戈,位于胡部或后缘,符号手部指向前锋。2件为铜钺。1件为铜铍,符号手部指向锋。3件为铜斧,符号位于斧柄,符号手部指向斧头。1件为铜带钩,位于带钩身上。 

此符号亦在32件青铜乐器上出现过。其中15件为铜印,符号位于印面。1件为铜罍。2件为铜镛钟。6件为铜钲。8件为铜錞于,位于盖部,符号手部指向虎钮。                

【 符号出现的年代 】

此符号从战国早期开始出现,较为集中在战国晚期早段以及战国中期晚段。                  

【 符号方向 】

根据这些器物得常用形态,综合推测此符号的方向为手指指向上方,呈现为 。但曾在铜矛上出现过向左旋转90度得情况,呈现为 。                 

【 符号含义猜想 】

一方面,此种“手”形符号可能是一种铸器匠人的符号,用来标识制作者的身份。有相关研究人员通过走访发现,由青海东北,经甘肃南部,到四川阿坝州一些地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制作和销售此类刻有“手” 形符号的刀具。而刀具上刻上“手”形符号是该地区铸器工匠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个人标志和招牌,意为“如果我这把剑打制的不够锋利的话,就请把我的手臂砍断”。   

另一方面,“手”形符号所代表的可能是一种礼节。民俗学资料显示,上古先民有在见面时举手为礼的风俗,这个图语中的人举起的微弯的右手更像是在与来者打招呼致意。同时,因为上古先民大多数都用右手执武器,故微微举起右手,也就可以理解为是在见到对方时放下右手的武器,请对方解除防备,渐渐地举右手就演变为致意以示友好的举手礼。                

【 常见符号组合 】

此符号单独出现和组合出现的情况基本持平。但其组合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个别符号组合,一种是与多种符号组合。另外,此符号的组合情况,在不同器物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别。          

有76%的情况,它都与组合出现,这一搭配是巴蜀符号中最常见的符号组合,甚至有学者直接将此类符号称为“心手符”。但是也有19件器物上或会单独出现,也有单独出现的情况,可见它们是一种符号的“固定搭配”而非是一个符号。                

与个别符号组合出现的情况,根据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和组合只出现在铜矛上。、和组合只出现在铜剑上。和组合只出现在铜斧上。                 

其中与多个符号组合的情况。在铜矛上,以3-16个不等的符号组合出现,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符号有、、、、、、、、、和。在铜剑上,以3个符号组合出现的情况比较多见,常与、和中的任意两个符号组合。在铜戈上,以3-15个不等的符号组合出现,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有、和,超过3次的符号有和。在铜斧上,出现了一个其他器物都不曾组合的符号,即。在铜印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符号为。在铜錞于上,以7-14个不等的符号出现,其中此符号段出现了两次。在铜带钩上,出现了一个器物上有两个的情况。

其中与个别符号组合的情况。在铜矛上,此符号曾与、、、和组合出现。在铜剑上,此符号曾与、和组合出现。在铜戈上,此符号曾与和组合出现。在铜斧上,此符号曾和组合出现。在铜铍上曾与组合。

【符号实物图展示】
更多实物图 >>        
【 符号变体展示 】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假说。观点是:“个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