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成员组成

成员组成

  

                   

“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                


               

                 

        
胡易容教授(项目首席专家)
胡易容(1978- ),男,广西桂林人。新闻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战略传播方向博士后。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图像符号分析、中华文字符号传播策略、数字人文符号学、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多项。代表专著:《图像符号学: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等。巴蜀项目总负责人,负责符号谱系与图像形制分析以及巴蜀图语符号数字人文化策略与整合传播研究。
   
赵毅衡教授(项目组成员)
赵毅衡(1945—),男,广西桂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1988年起,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终身聘资深讲席。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形式论,符号学,叙述学。代表作品:《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巴蜀符号项目中负责提供中西方符号学理论指导以及巴蜀符号中华遗产的理论价值研究。
   
蒋荣昌教授(项目组成员)
蒋荣昌(1963—),男,重庆市璧山县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广告系教授,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历史哲学》,《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研究方向:历史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消费社会理论、符号学。巴蜀项目中主要负责巴蜀青铜器相关研究。
   
彭虹副教授(项目组成员)
彭虹(1960—),男,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参第57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1996 年进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学系。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符号建模和数字化传播。代表作品:《广告计算机应用》、《涌现与互动——网络社会的传播视角》。巴蜀符号项目中负责数字符号演化模拟分析。
   
Michael教授(项目组成员)
Michael Ranta,男,瑞典人。瑞典隆德大学语言文学中心认知符号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和专长:原始图形图像符号认知。巴蜀项目中主要负责原始图像认知分析。
   
郑春兰副教授(项目组成员)
郑春兰,女,文学博士。公派赴美国田纳西大学访学,并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研修,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主要研究领域:文字学、历史语言学。代表作品:《字林趣话》、《魅力汉字》。巴蜀符号项目中负责用古文字学的方法进行符号解读。
   
孟华教授(项目组成员)
孟华(1954—),男,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现已退休。此外兼任全国语言与符号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以及吴晓波频道《思想大食堂》签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汉字符号学、文化符号学、文字符号和视觉图像符号的关系。代表作品:《符号表达原理》、《汉字符号学》(合著)等。巴蜀符号项目中负责汉字符号学谱系研究工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除了有国内外各领域知名专家参与,本项目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一代的硕博研究生。他们作为分队成员与专家们一起进行博物馆实地考察、信息收集等工作,其专业涉及传播学、符号学和广告学等多个学科,以多元视角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古老而神秘的“巴蜀符号”在这群年轻人的关注下,更具魅力。分队成员主要有杨登翔、康亚飞、许夏敬、陈振鹏、陈翰衢、李毓婷、雷良、黄琳浪、肖鑫羽、蔡昕儒、曾奕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