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符号检索与展示>> 检索结果

001

2020-11-19


           
【符号外形】

此符号外形类似猛兽,兽口大张,头部上方刻有兽耳,四足有利爪伸出,后部有一条长且上卷的尾巴。较一般巴蜀符号不同之处在于,此符号除勾画了动物的外形,内部更有纹饰填充:在其颈部、腿与身体相连处及尾部往往都刻画有条状或卷云状线条。此符号常见变体。首先,部分个例会在口部伸出一条长且卷曲的“舌”,形似蛇信;其次,在符号内纹饰的刻画也不尽相同,部分刻画精细有些则有简化。 现有研究者大多将此类符号归为“虎”形符号。                        

【 承载器物 】

此符号目前在古巴蜀兵器和乐器上均有出现。              

【 符号位置及方向 】

目前此符号共出现在26件古巴蜀青铜器上,其中13件为铜矛,符号均位于矛柄处,口朝向锋部尾部朝向矛柄。7件为铜剑,符号均位于剑身近剑柄一端,符号口部向剑锋尾部朝向剑柄。在兵器上,若以剑锋在上剑柄在下为“正”,则此符号的方向相当统一,都呈状。其余5件为青铜乐器,其中两个铜钟,三个铜钲均位于器物外侧中央,方向均为              

【 符号出现的年代 】

此符号出现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集中出现在战国中期晚段及战国晚期。                

【 常见符号组合 】

此符号鲜有单独出现的情况,仅在罗家坝遗址出图一件铜剑上的一面单独出现(铜剑另一面同样有此符号,于其他符号组合出现)。 此符号的组合情况,在不同的器物类型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别。在铜矛上,此符号常与“、“ ”、“”组合出现。在铜剑上则常与“ ”组合出现,七件铜剑中有六件均出现了此符号组合。在青铜乐器中,此符号最常与“ ”相组合,有一钟两钲共三件文物出现了“ ”符号,其中有一件钲与一件钟同时出现了“”和“”;另有一钟一钲中此符号与“ ”组合出现。                        

【符号实物图展示】

           

  更多实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