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与青铜国宝来场盛夏之约

2020-11-03

步入盛夏,深受疫情影响的各项文化活动也逐渐复苏。各大博物馆在恢复开放后,逐步推出了新一批“特展”、“临展”。一道道文化盛宴摆上桌来,憋屈了数月的我们总算能略解馋瘾。


南京博物院集合了国内多家博物馆、研究院的镇馆之宝,为广大吉金爱好者上了一道分量十足的“硬菜”。




南京博物院“融·合”特展



展览名称



“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



展览时间



2020.5.18-8.17



展览地点



南京博物院·特展馆3楼11展厅



展览简介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翻译成中文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了更好地诠释主题,也为了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全国主会场的重要活动之一,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八家单位联合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史为主题的特展“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


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等四个单元,通过包括南京博物院在内的九家单位的约250件(组)文物展示从纷争到统一的大背景下,英勇的华夏民族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强大创造力。



展览看点



南博作为本次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联合几大单位共同推出此特展。此次展出集合了全国多地的文物精品,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全明星”阵容。能在一个展览中同时欣赏到如此多的国宝级文物,机会难得。


此次展览不乏教科书级历史见证物,例如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


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

▲ 图片源自 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来自河南博物院的:


吴王夫差剑

▲ 图片源自 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王子午"鼎

▲ 图片源自 河南博物院官网


此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匕长63厘米。此鼎侈口,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兽首蹄足,器身有六条怪兽,昂首卷尾,攀缘附壁,器表装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麟纹。


鼎内鸟篆铭文,书体纤秀隽美,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镂空龙虎纹仪仗戈

▲ 图片源自 河南博物院官网


1984年河南省许昌鄢陵县王店村出土。


圭状援,钝锋,曲内,有銎短胡。戈援由两条相向的龙组成,龙身为多体虬结镂空的蟠螭纹。内上装饰一只卧虎,头成戈阑,虎尾上卷。胡与内有椭圆形銎,銎上塑一只夔龙,胡下有两个不规则形穿。该戈无刃,且纹饰双面镂空,给人一种精美剔透之感,应为仪仗用具。

▲ 图片源自 河南博物院官网


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始皇廿六年诏版

▲ 图片源自 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各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枚诏版上阴刻40字诏文,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


来自河北博物院的:


错银铜双翼神兽

▲ 图片源自 河北博物院官网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


双翼神兽长40厘米。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


这件神兽神态飘逸,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底部所铸13字铭文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是中山国文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伸手周身饰有精美的错银纹饰

 图片源自 河北博物院官网


除青铜器外,此展更汇聚了一批由各馆精选而来的玉器、金器等各式文物。这些精品,任选一件都足以称得上“国宝”,如今汇聚一堂,更是难得一遇的文博盛事。




观展提示:



目前,参观南博需要提前进行网络实名制预约,每日限额5000人(上下午各2500人)。


除预约外,入馆还需提供苏康码或宁归来身份证,并要求佩戴口罩。




       内容整理 / 编辑  杨登翔